第三次印巴冲突中美国为何暗示中国出兵?事后才知险象环生
现实乃历史之传承。以印度为例,这个国家始终令国人难以捉摸,亦令外界人士难以窥其真谛。然而,印度人却自诩为“乡间十里最俊俏的少年”。
用以制衡的工具,终将自身受到制衡。
何谓制衡机制?以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关系为例,蒋介石对其存疑,却又不得不依赖其能力。如何处理这种矛盾?这就引入了制衡的概念。为此,蒋介石先是安排胡琏受白崇禧节制,随后又让宋希濂参与华中事务。胡琏与宋希濂,实际上便是蒋介石用以制衡的棋子。
领悟了这一点,再审视印度,自独立以来便宣称:我既不向苏联低头,也不对美国俯首,我乃不结盟运动中的领军者。然而,事实果真如此吗?实则不然,正所谓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。
彼时的江湖,正处于美苏两大巨头争霸的风云之中,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,都无法幸免于这场纷争。所谓的不结盟,实则不过是一层面纱,用以掩饰印度那颗渴望“称霸南亚”的野心罢了。
这点显然毋庸置疑。若非如此,便难以解释为何印度会挑衅中国——正因为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胜利,掩盖了印度的光芒,印度便趁着中国陷入困境之际,企图一举夺得“不结盟运动”的领导权,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大力量。
亦是在此败仗之后,印度便弃用了“不结盟运动”的口号,完全融入了“美苏争霸”的纷争之中,自觉沦为了一枚被操控的棋子。时至今日,尽管莫迪高喊口号,频繁施展各种手段以图谋利益,却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命运的束缚。
一旦洞悉了第三次印巴冲突,所有疑问自将迎刃而解。
印度独立之际,英国巧妙地施展了制衡之策,此即印巴分治,使得原本矛盾重重的两地(国家)陷入纷争不断。如此一来,英国得以继续发挥影响力,从中获益。实际上,巴以冲突亦源于当年的英国此举——只不过随着实力的衰退,英国不得不将主导权拱手相让于美国。
因此,我们眼前上演了一出颇具讽刺意味的景象——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,英国紧随美国之后派遣军舰进行护航,却屡屡遭受胡塞武装的猛烈打击……仿佛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暂且将巴以冲突放一放,让我们继续探讨主题。
正是印巴分治的实行,使得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的矛盾持续未息。1947年,双方因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首次印巴战争。最终,印度获胜,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约三分之二的领土。
紧接着在1965年,第二次印巴冲突爆发。坦白说,印度在这场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,几乎不愿卷入战事。原因何在?因为1962年的一场惨败仍在他们心头留下创伤,若此次印巴战争再遭败绩,印度国内恐怕将陷入动荡不安。
然而,鉴于当时印度成为美苏的青睐对象,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,均意图借助印度来遏制中国的崛起。因此,美国选择放弃了巴基斯坦,这才导致巴基斯坦转向寻求中国的支持。在中国方面的严厉警告之下,印度最终不得不适时收手。
换言之,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,印度凭借优势地位,迅速恢复了自信,仿佛重拾昔日的辉煌。毕竟,有了美苏两大强国的支持与武装援助,印度的自信心不仅得以恢复,更是膨胀至极——此处需补充一句,许多人纷纷预言印度将腾飞,实则他们并未真正洞察历史的脉络。
若印度能够腾飞,其势头理应早已显现。众所周知,鉴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制衡苏联和中国的战略需求,日本在美国的武装与支援下迅速崛起。同样,西欧各国亦然。美国为遏制苏联的影响力,推行了马歇尔计划,这些国家也因此迅速复兴。
当时在印度,美苏两大强国为了遏制中国追求独立自主的步伐,纷纷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和武装援助。然而,时至今日,岁月如梭,印度依旧高喊“印度崛起”的口号……历史这面镜子似乎总能照出真相。
无论如何,印度在赢得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,自信心急剧攀升。仅仅六年之后,即1971年,第三次印巴战争便再次席卷而来。
引爆点仍旧集中在克什米尔地带,然而,这一次印度展现出更为明智的策略,其目光转向了东巴基斯坦,即现今的孟加拉国。换言之,为了消解地缘政治上的危机,避免陷入巴基斯坦东西两侧的夹击,印度将首要目标锁定为对巴基斯坦的分裂。
印度设定了三项目标:剖析巴基斯坦之核心,削弱巴基斯坦的主力军,以及夺取巴基斯坦所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。
遗憾的是,理想的光辉总是如此璀璨,而现实却残酷无比,印度沦为一种“制衡工具”。然而,如今的江湖格局早已与往昔迥异,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,在与苏联的较量中处于下风,不得已寻求与中国和解。
印度实际上站在了苏联一方,因而当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之际,美国即刻责令印度不得开战,否则将中断对其援助。同时,美国还动员了土耳其、约旦等国家,为巴基斯坦提供支持。
坦白讲,美国所设想的策略是:面对苏联这一对手,其力量已显吃力,再也无法亲自下场进行干预。倘若印度此刻崛起,其效应等同于苏联势力的扩张,因此,美国迫切需要遏制印度的壮大。然而,出人意料的是,印度对此置若罔闻,继续推进其行动。
美国此举引起了紧迫反应,陷入困境。随即,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。于是,在当年的12月10日,基辛格秘密约见了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黄华,并坦率地透露,一艘吨位超过苏联在孟加拉湾舰队的美国军舰正在驶向该海域。
至于中苏边界,凭借我们的卫星监测,苏联的动向尽在掌握,因此,我们得以断言:若中国认定印度次大陆的局势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,并意图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安全,美国将坚决反对任何其他国家的干预行为,坚定支持中国的主权与安全。”
简而言之,我们提出的是一项协议:若中国出兵,我们将提供安全防护。然而,这一提议遭到了中国的拒绝。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当时条件尚不成熟。然而,实际上,这个计划的风险实在过于巨大。
因此,若中国答应派兵,则无疑暴露出沦为“制衡棋子”的风险。这一点,理应众所周知,一旦开先例,后续的第二次、第三次便将接连而至。
必须认识到,在美苏两大强国之间,操控棋子的策略历来是既属于我,也属于你,关键在于如何运用。换句话说,美国可以促使中国介入以平衡印度的局势,将来同样可以轻松驱动印度来平衡中国的势力。正因如此,局势显得极其危险。不信的话,看现在的印度不也正如此行事吗?
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而美国则联合印度,接连推出“印太战略”以及“印度-中东-欧洲经济走廊”。表面上,这一切似乎都充满活力,实则本质上依旧扮演着“制衡棋子”的角色。
若昔时我国应允了美国的出兵请求,那么中印之间的矛盾早已演变成难以驾驭的局面,极易被外部势力挑拨。这绝非如今我们所面临的相对可控的“小打小闹”,而是必将耗费我国大量精力,甚至可能导致我们不得不被动卷入其中,如同印度一般,沦为国际博弈中的“制衡棋子”。
故而,我国当年对于美国提出的密约出兵予以拒绝,并非仅因“条件未达标”这一单一原因,更非意味着放弃与巴基斯坦的友谊——我们随即采取了别具一格的策略,迫使印度停止了其行径!
如此,第三次印巴冲突画上了句点。虽然东巴基斯坦,即今日的孟加拉国,在印度的干预下被迫分离,但西巴基斯坦却成功守住了领土。与此同时,印度未能实现其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全面控制——这正是所谓的制衡策略,最终反被制衡,这也正是印度今日之状况的成因所在……
上一篇:郭麒麟逆袭成影坛新星,金爵奖获赞如潮,拼劲与才华闪耀全场
下一篇:没有了